新的时代画卷,期待新的传奇。
一年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多项经济指标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十强”。站在“十三五”开局起步的历史节点,合肥市用新发展理念实现新跨越。》》》推荐:在创新大格局中抢占先机
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 用新供给为经济持续增长打造新引擎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021-02-28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视察期间,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他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习近平强调,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变身为区域经济的活跃者 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的城市样本
“在很多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合肥却在十年间往前迈了好几大步。速度背后,是扎实的积累,更是改革的勇气。”近日,央视财经频道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专访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央视记者在节目后的手记中感慨合肥的变化。
今天的合肥,已经是行政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在这里工业项目三个月内就能办好手续、开工建设;建设项目查验申报,最多只需要8个工作日。
从没有存在感的省会城市变身为区域经济的活跃者,合肥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城市样本。
合肥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合肥模式”,“合肥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宋国权认为,合肥的优势就是科技创新和开发开放。在科技创新方面,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开发开放方面,如今合肥70%的企业是招商引资来的,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一批产业都是招引而来、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
为强化创新资源整合,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有效结合,合肥先后在公共安全等领域组建了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下一步,合肥市将继续大力构筑新型协同创新平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打法”,那么合肥的“打法”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合肥早就结合实际出台了《合肥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深化改革,推动五大任务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在去产能上,关停了马钢(合肥)公司冶炼部分;在去杠杆上,坚持以股权替代债权,以债券替代信贷,以长期替代短期,以低息替代高息,以租赁替代购买,扩大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有效降低杠杆率;在降成本上,去年通过调整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67.68亿元。
用新发展理念实现新跨越 多项经济指标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2016年,合肥硕果累累。
这一年,合肥市生产总值6200亿元,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完成1114.1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500亿元。合肥在安徽省经济首位度不断提高,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2016年合肥大建设新建、续建工程798项,完成投资421.1亿元,增长13.2%。国务院正式批复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电路、气路、网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发挥支撑作用,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阔步迈入地铁时代。
这一年,合肥的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体系,创新成果密集涌现。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率先开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86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这一年,合肥共建成科技孵化器37家,新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2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2%。
群众生活改善上,建立健全“1+20+X”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在我省率先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补充商业保险试点和低保、五保、扶贫“三线合一”。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全覆盖。
被越来越多有眼力的企业相中 合肥今年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是一个城市转型发展的灵魂。2017年,合肥市在创新方面,将大动作不断。
今年1月份,合肥市“两会”上,合肥市市长凌云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合肥市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互联网+”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7年,合肥市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产能过剩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主动退出。
各个部门都在行动。
合肥市物价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合肥市光在降成本方面就有18项切实举措,一般工商业用电每度下调4.272分,对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下限执行。
全方位的“降价减费”行动,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全方位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
这一切,合肥有底气。
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江三良接受采访时表示,福布斯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合肥多次上榜。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提供了创新源头,科技园和创新支撑平台为创新成果提供了孵化空间,平均每天认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势头下,对合肥发展充满信心。
合肥,被越来越多有眼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相中。
“新站高新区是企业和大学成长的福地,拿得出手的不光有平板显示产业数十家企业,还正在谋划手机项目。”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文松表示,最近几年,新站高新区“动作频频”,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和人才进驻。今年还有“巨无霸”项目要进入新站高新区。
近年来,合肥市开展一系列清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工作,行政审批一再“瘦身”,合肥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今年合肥市还将修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
“深圳一家企业来到新站高新区后,评价是‘找不到不来新站的理由’。”王文松很自豪,新站高新区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一直在努力提高,常州的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从开始谈判到产品出厂6个月的时间,一家房企在新站从拿地到预售4个月的时间,都创造了非常快的速度。》》》推荐:发力供给侧 精准“去降补”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查看更多论坛热点
- 491人关注 千人彻夜排队报考滨湖寿春中学!
- 260人关注 合肥怀宁路醉汉拦路:呕吐、踹车
- 233人关注 懵 小龙虾火爆全国 国外却不值钱
- 2024人关注 合肥宝利丰变暴力丰 业主被欧打
- 245人关注 余罪大嫂冬冬晒性感照 扫屏亚洲
- 273人关注 污 白鹿原最污的一段羞红人脸!
- 261人关注 安徽男子醉驾开进派出所 自首?
- 245人关注 我爸逼我娶年轻保姆 却被我气晕
查看更多 网友热评